淮北市人民政府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报告
2020年,淮北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市委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市政府、市中院、市检察院工作情况汇报,支持本级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对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加强监督。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多次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及法律法规。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依法治市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贯彻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事宜,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切实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全面领导。二是压实政府责任。在全省率先将市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市政府常务会议两次专题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制定《2020年依法行政重点工作安排》,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细化为150项具体任务,分解至各责任单位,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量化、有承接、有落实。市委副书记、市长覃卫国署名文章《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为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在《法治安徽》上刊登。三是严格督察考核。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专项督察”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督察”列入市级督察检查考核工作计划,为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采取切实有效举措,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深化改革,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提供全天候、全时段“随时办”“7×24小时不打烊”服务,在全省率先上线“一网惠企”平台。二是全面提升行政审批质量。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共821项,较2019年审批环节减少471个,申报材料减少274个,承诺时限从3322天减少至1728天、减少48%,实现承诺时限较2019年平均再减少五分之一的工作目标。三是深入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市不存在清单之外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准入环节违规设置的隐形门槛、清单之外违规制定的其他形式的负面清单等问题。四是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全年全市个人事项网办率达98.8%,位居全省前列。“数字治超”成功申报为安徽省“城市大脑”应用场景试点。“皖事通”上线各类服务事项达471项,共收到评价393万人次,满意率达99.9%。
(二)建章立制,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一是加强地方政府规章建设。制定《淮北市人民政府2020年规章制定计划》。市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确定《淮北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为调研类项目,《淮北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为实施类项目。二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向省政府备案市政府规范性文件40件,并对规范性文件进行统一编号,通过市政府网站向公众发布。三是加强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废改释工作。废止市政府规范性文件4件、修订市政府规范性文件9件。开展民法典涉及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梳理390件行政规范性文件,建议修订国务院行政法规1件。
(三)严格把关,提高行政决策水平。一是贯彻实施《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制定《淮北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规定程序审查暂行办法》《淮北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宣传解读方案审查暂行办法》等制度,提高政府决策法治化水平。二是提升政府行政决策质量。出台《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实施意见》,全年共办理市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100件。三是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职能。市政府法律顾问参加市政府常务会议12次、提出近100条法律意见和建议,参与审查涉法事务69件,审查政府专题会议纪要61件,审查政府合同、协议及其他法律文书14件。全市82名公职律师积极参与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核、合同审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相关工作。
(四)完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一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开展全市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评选优秀执法案卷10件,其中市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局)一案卷被省司法厅评为“优秀”卷宗。开展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动态调整,全年共有27个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制定了相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完成交通运输、农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市农业农村局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第一批、安徽省唯一一家市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三是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管理。组织531人参加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通用法律知识考试,通过率达88.3%。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认证制度,开展行政执法证件年审工作,全年审验执法证件(含监督证件)3763件。
(五)加强监督,构建权力运行制约体系。一是创新审计监督。强化对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监督,首次同步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二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落实“4·2·1+N”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183场。组织“在线访谈”14期,及时回应群众关切133件。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梳理基层政务公开事项目录5000余项,并严格按照目录公开各类信息。三是加强行政应诉。认真履行应诉应议工作职责,积极出庭应诉,无因超期答辩或不答辩导致败诉案件。全年市政府本级共办理行政应诉案件28件,出庭应诉24件次;办理行政应议案件2件;办理检察监督案件25件。已结案的40件案件中,维持、驳回诉讼或复议请求的36件,胜诉率达90%。
(六)促进和谐,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一是提升行政复议质效。创新案件审理“实地审、事实审”机制,全年市本级共审查各类行政复议申请47件,依法受理46件,受理率达98.5%,直接纠错率24%,综合纠错率45%。二是完善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律师调解队伍建设,实现两级法院律师调解全覆盖,律师调解案件7654件,调解成功率达59.9%。整合多元化解纠纷资源,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5522件,调解成功5476,调解成功率达99.2%。三是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积极推广“互联网+信访”工作模式,党政主要领导接访下访常态化,持续推进诉访分离制度,建立律师参与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机制,2019年信访工作在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三。
(七)全面普法,增强全社会奉公守法观念。一是丰富形式全面普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在全省率先实现普法责任清单全覆盖。积极探索“普法+新媒体”普法矩阵,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覆盖面。二是创新手段灵活说法。出台《关于巩固完善依托“一组一会”制度建立“百姓说事点”的实施意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事见法、以理说法、以案释法。2020年,全市已建成“百姓说事点”338个,配备信息员339名。三是打造特色法治教育基地。在各县区分别建立法治文化(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禁毒法治教育基地、消防安全法治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为群众学法提供了固定场所。
三、聚焦特色亮点打造,创新法治淮北建设典型示范。一是推行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探索实施“一张表格管检查”,形成跨部门随机“六联查”模式,五位一体“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模式获省政府通报表扬。二是创新开展营商环境专项巡察。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延伸监督触角,聚焦涉企政策落实、政务服务、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纾困惠企政策落实落细。三是打造房企破产和解“淮北经验”。“一核多元”“府院联动”做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同志批示肯定,并被写入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四是房地产领域信访历史民生难题取得突破。“根治‘难办证’问题、推动治理现代化”获评2020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五是积极探索“党建+五治”基层治理新模式。“一组一会、五治融合”制度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一杯茶七步调解法”特色做法产生广泛影响。
2021年,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树立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抓手,锐意进取、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